紀錄片《老謝》故事梗概
---謹以此片獻給有夢想的中國農民
老謝說;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省城里辦一次自己的影展,來回報給予他胞衣般生命的土地,以及生活在這片厚土上的兄弟姐妹們。
61歲的農民謝萬清,在“外人”看來是“一個不務正業的農民”,正是因為老謝套牛犁地干農活時,肩上總是掛著“爛相機”。日子過的稀巴爛,妻子為了阻止老謝“耍相機”小吵大鬧已經疲倦。
突然一天接到了電話說;他的作品在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了,興奮的老謝問;除了證書以外還有其他補貼沒有?聽到了那個要地址人的回答,老謝說只要人家能展出"其它"的有了更好,沒有也無所謂。
中國西部的隴州塬上是謝萬清第二家鄉,聽他父親說是爺爺帶著他爸爸從老家九寨溝討飯到謝家溝的。那里常年平均氣溫低于12度,最高海拔2300多米,不能種回茬莊稼。女兒出嫁了,兒子謝志龍和村里年輕人一樣都去成都學廚師。家里就剩下他和沒有上過一天學的妻子安桂琴“攪勺把”。
1969年,輟學放羊的謝萬清從下鄉的知情那里看到了能拍毛主席的照相機,這一眼看的再也“拔”不出來了。
1978年身為“民兵連長”的老謝因攢錢買相機,拼命多掙公分 多掙補貼,自己第一臺74元的相機掙到手里了,也把疝氣得身上了,常以“止疼片”,鐵圈圈治病,不敢“出門”。
2000年數碼相機興起,有人勸說讓他買一個數碼的相機,老謝說;那是玩電腦呢,不能叫攝影。
2015年對于步入花甲序列的老謝來說,如果影展再不辦,以后恐怕就沒有機會了,因為兒子已經28歲了找對象也要花錢,妻子的腿病也要花錢.辦影展也要花錢,家里的開銷都要花錢......
在別人眼里老謝算是有錢人,因為老謝有兩個女兒出嫁了肯定彩禮收的不少,老謝不想把女兒當商品買了,沒有收彩禮的事情不敢朝外張揚,怕壞了鄉規民約因。此只能偷偷的準備著,可屋漏偏逢連夜雨,老謝的老搭檔時好時壞。一直寄希望等麥子上場了,等玉米掛在屋檐下,就去城里看個二手的相機。這樣的話也不知道說多少回了,就是沒有去城里看過。眼看著兒子婚姻大事亟待解決。準備了幾十年的影展也要辦。在內心里老謝很糾結。但老謝心理比誰都清楚,結婚幾十萬的彩禮,就是傾家蕩產也拿不來。有時候他也想,把相機一摔,不玩了,給娃娃娶媳婦要緊。老謝說;這狗日的像抽大煙一樣讓人上癮呢。氣的他把好多底片一把火燒了,想辦影展缺片子,他后悔了。
去照相館沖洗底片對于這個土里“刨食”的老謝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為了節省費用,只有小學4年級文化程度的他苦心琢磨,終于成功摸索研制出獨門絕活“土法洗印”,原料取自日常使用的化肥和生活用品:尿素、堿面、小蘇打、紅燈籠 、煤油燈等,常以羊圈、 豬圈當暗室。
2016年4月22日-24日,老謝攝影作品展《我的父老鄉親》在西安成功舉辦。他說;該給娃娃說媳婦了,再也不敢胡折騰了。
影評
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、紀錄片國際評委、訪美學者梁碧波從專業角度評價說, 全片結構合理,張弛有度,平實而富于戲劇性,既真實又好看。導演、攝影、錄音、剪輯等各個工種,都做得很好。這部片子不僅適合國內評獎,而且特別適合送到國外的國際電影節,參加國際評獎。
播出情況;
鳳凰視頻紀錄片欄目首播
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(CCTV-10)《講述》欄目首播
獲獎:
鎮江國際紀錄片節銀山獎。
入圍2016中國廣州(國際)紀錄片節“金紅棉 ”評優單位。
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好作品。
第十一屆“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”創優評析“十大紀錄片”。
2017巴厘島國際電影節榮獲最佳紀錄電影獎。
 
 

|